心理疲劳是健康大敌
考生的累多是“心累”。精神疲劳最明显的表现是睡眠质量差,如失眠,在噩梦中惊醒等。当心理疲劳持续发展时,会导致心血管和呼吸系统功能紊乱、消化不良、内分泌紊乱等。要缓解心理疲劳,可以通过各种富于强烈情绪体验的活动来充实生活,如看电影、读书、聊天或参加一些健康有益的文体娱乐活动等。开怀大笑也是一个立竿见影的方法,能帮助人们发泄自己的负面情绪。
别把放松变成“放纵”
长期复习备考,使考生们心理一直处于高度紧张状态,确实需要放松一下。但放松绝不是放纵。高考后,考生通常会选择上网、旅游、爬山、唱歌、聚会等方式释放紧张情绪。压力的宣泄要缓慢进行,最忌讳的就是从考前的极度紧张到考后的极度放松,火山爆发式的压力释放易导致不良后果。
考生和父母都应该从心理上尽可能地放松,将绷紧的“弦”重新调整,以应对即将来临的各种问题(填报志愿、落榜、入学等)。如果考生在考后很难恢复生活节律,注意力不能集中,也可找心理医生咨询,及时调整自己的心态。
家长与孩子要多沟通
高考对考生来说是一次心理应激过程,即使是心理素质好的考生也会出现不同程度的心理症状。高考前与高考期间,孩子们忙于学习,家长和孩子较少交流。此时,父母有必要与子女多沟通,家长或考生任何一方的情绪变化,都可能导致无法预料的冲突。别让考生单独面对压力,尽量以乐观的态度面对问题。在等待的这段时间里,孩子可能会有一些焦虑情绪,家长这时不要明显地流露出过分的关注和担忧,这样容易使孩子的焦虑扩大化而变成压力。多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举止,及时了解孩子的心理变化,并做出正确的引导,陪伴孩子平安度过这段等待期。一旦发现孩子情绪低落、烦躁等异常情绪出现,家长应该引起高度重视,及时疏导,严重的话要及时去医院实行心理干预帮助。
考生不要自寻烦恼
在等待发榜填志愿的日子里,考生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和爱好,做一些平时想做却没有机会做的事情。还可以勤工俭学,或开展一些自己感兴趣的社会调查,锻炼自己的生活自理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,为进入高校做好多方面的准备。
落榜生不必妄自菲薄
每年高考后,总有大批考生落榜。落榜的考生能否正确对待“名落孙山”,是对心理素质的一个考验。考生应学会全面看待事物,客观评价自己,这是战胜失败、挫折的关键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