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时间都去哪儿了,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……”马年春晚,一曲《时间都去哪儿了》唱响,“走心”的演绎令无数观众红了眼眶。
感恩浓浓亲情的同时,这个简单的问句更叩击着每个人的心。连习近平主席也受到触动,近日在接受外媒采访时感慨,“我个人的时间都去哪儿了?当然是都被工作占去了。现在,我经常能做到的是读书,读书已成了我的一种生活方式。”
什么叫“快乐”?
你觉得时间过得“快”,那就是“乐”
权威人口学家,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院长翟振武,是全国公认的人口科学的学术带头人之一。忙碌的工作与愈发丰富多彩的生活常让他感觉时间“不够用”,但在他看来,这是一种进步、发展的表现。
翟振武:我的时间很大一部分用在工作上。做研究跟公务员还不太一样,他们下班之后完全就是自己的时间了,我这种往往是软任务,没有明确的时间点,反而更觉得总有任务没完成。
要放在三十年前,人们的生活都很简单,下了班没什么事情可做,时间自然充裕。现在你可能每天要上上网,写写微博,发发微信,跟朋友吃吃饭,开车出去没准儿还遇上堵车,肯定觉得时间越来越不够用。
我倒觉得这是好事儿,跟生活越来越丰富、交往面越来越大有关系。什么叫“快乐”?我听过这样一个说法:你觉得时间过得“快”,那就是“乐”。世界上最痛苦的事情之一,就是时间漫长得没法儿去打发。监狱里就让人在那儿坐着,那才叫度日如年。
要能抽出时间来,我愿意多看看历史方面的书,尤其是纪实性的。昨天我看到林彪专机副驾驶员写了本回忆录,赶紧到网上订了一本。像这种书,喝杯茶,静下心来看一看,那真叫好日子。找朋友打打扑克,或者出去旅游,也都挺好的。现在想要真正松弛下来,实在是件奢侈的事情。
“必须花很多精力来补充自己,
才能避免被‘掏空’”
1月8日,凌晨3:04;1月13日,凌晨3:54;1月15日,凌晨3:28……自从去年离开任教7年的中国传媒大学,“变身”灿星制作的节目研发总监,开会开到快天亮对徐帆而言早已是家常便饭,一条条微博记录着他“用绳命在工作”的拼搏岁月。
徐帆:我们的工作强度和工作量都比较大,不容拖延。但自由程度比较高,不是朝九晚五的那种,对时间的感觉和压力相对而言其实还好。节目录制前 后,我们要开很多会,经常从下午开到晚上,晚上开到凌晨。既然工作节奏已经这样了,我们都觉得平时就得更好地控制饮食,不抽烟喝酒……
一个大项目结束之后,会有一段相对空闲的时间,我很珍惜这种完全能让自己支配的“整”的时间。不是矫情啊,我一般都会选择看书、看电影、看纪录 片等等。因为工作时不断地思考、创造,对脑力消耗很大,我必须花很多精力来补充自己,才能避免被“掏空”。再就是睡觉、休息,为下一个项目做准备。
一线城市总是避免不了交通问题,堵车的时候我会有浪费时间的感觉。再一个,有些会议、洽谈,放在好几个不同的城市举行,可能开会只有两三个小 时,但在路上的时间却用了很多。再就是一些办事机构效率低,增加了无谓的时间花费。总的来说我的自控力还可以,没有“虚度光阴”的感觉,只有“时不我待” 的紧迫。
“现在信息太多,
挑选真正有意思的反而不容易了”
“旧历新年的七八天假忽一下子就没了,转眼春已立,年已开,老日子转了个身,如期归来。”专栏作家、出版人、书评家黄集伟在他2月9日的“一周语文”博客里感叹。
这个专门集纳语词的系列博客涉猎范围极广,从书刊报纸到微博微信,从严肃新闻到网络段子无所不有,但黄集伟说,他用来写作的时间只需要一个小时左右。
黄集伟:过去收集这些信息比较麻烦,现在移动互联网就方便多了,可以把很多所谓的“垃圾时间”都利用起来,比如等车、堵车、坐车的时间都可以用 来获取信息。不过,现在的信息太多,要挑选出对自己和别人来说都真正有意思的东西反而不容易了。好比到商店买东西,东西太少固然挑不出什么,东西太多,也 麻烦。
我的个人时间主要用来看书,2013年看了大概四五十本,有的是通读,有的就翻一翻。现在电子版很方便,还比纸书便宜;但很多不那么大众的书没 有电子版,只能看纸书。比如我去年看的《古拉格:一部历史》很厚,就适合电子版,可惜不热门,没有;像柴静老师的《看见》,这么热的书,大家都“看见” 了,就能有电子版的。
我经常在网上买书,网站会根据你的购买和搜索记录推荐相关的书籍给你参考。有时候推荐“逻辑”还是挺准的,能让你有不少意外的收获和发现。当然,这种“意外”也可能会带走你的吸引力,浪费一些时间;但你不能怪它,就像吃鱼肯定会有刺,只能自己保持一点儿警惕。
【时间报告】
上下班
1.32小时
根据北京大学社会调查研究中心与智联招聘联合发布的 “中国职场人平衡指数调研报告”, 2012年,北京市民上下班往返时间平均为1.32个小时,全国最长。
玩手机
6.72小时
智联招聘2013年的一项调查显示,全国28个城市中,北京白领日均玩手机的时间为6.72小时,全国第一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