在杭州上大学的魏强(化名)刚过完20岁的生日,终于突破“2”字头,他已经开始畅想大学毕业后的生活,自己一定要在这个社会闯出一片天。魏强手里拿着刚顺利申请下来的美国知名大学研究生offer,对未来满是憧憬。
谁料,就在准备出国的前夕,医院下发的一张诊断书打乱了他的计划:艾滋病。
计划好的一切,瞬间被打破。
原来,魏强虽然从小勤奋好学,鲜少让父母操心,但长期生活在父母高期望下的他,时常有深深地无力感。上了大学后,他的内心萌生“叛逆”,经常通过与陌生人发生性行为来获得刺激,缓解这种让人难以喘气的压力。
得知儿子感染艾滋病,魏强的父母一开始根本无法接受,但随后又陷入了自责:是我们太严厉,没有教好他。父母和魏强本人,都是既焦虑又后悔。
杭州市西溪医院副院长喻剑华表示,“像这样的病例,我们经常能遇到,基本上都是年纪轻轻的小伙子、小姑娘,真的为他们可惜”。
一、艾滋病新增感染者呈“两头翘”
2020年12月1日,第33个世界艾滋日如期而至,根据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公布的数据,2019年全球新增艾滋病患者达到170万例,有69万的人因艾滋病逝世。根据我国卫健委发布的传染病疫情概况显示,截止至2019年,我国现有95.8万例艾滋病患者,且新增感染者呈“两头翘” 。
所谓“两头翘”,是指青年学生和老年人群体感染人数增加。据疾控中心采集数据,中国15~24岁的青年每年新增接近3000例,另一群体老年人,上升幅度远远超过了老年人口的上升幅度。
还有一个值得警惕的现象,就是男性同性性行为引发的感染风险。国家监测数据显示,男性同性性行为者每100人中约有8人感染艾滋病,具有很高的感染风险。
二、为什么青年、老年成艾滋病重灾区?
过去,艾滋病集中高发在中青年人群,然而近些年,艾滋病似乎更喜欢找“老得”“嫩得”下手,这是什么原因呢?
2019年5月,在国际顶级学术期刊《科学Science》中,一篇文章让不少人震惊。文章揭示了艾滋病病毒在中国学生群体中飙升,新诊断的感染艾滋病的大学生人数年增长率从30%~50%不等,而造成这种局面的原因,主要归于以下几个因素:
1.性教育的缺乏:
我国目前对性教育的重视程度远低于文化教育,许多关于两性的信息,家长和学校都避而不谈,学生只能通过实践或者网上搜索得知,尤其对性传染病的预防宣传甚少。
2.新时代下的性观念:
随着社会的开放与进步,中国新一代人对待性不再是“小心翼翼”,大约有6~8成的大学生都可以接受婚前性行为。
除了青年人,近10年间,老年人患上艾滋病的比例也从过去的个位数上升到十位数,全国老年艾滋病感染病例增加近2万例。
专家表示,随着老年人空巢留守的情况增多,一些丧偶的老人需要情感上的抒发,使得生理需求变得盲目,从而加大了感染艾滋病的风险。另外,老年人的安全性行为知识薄弱,很容易发生高危性行为。
三、发生高危行为,72小时内尽早使用阻断药
长沙市第一医院郑芳医生在传染病中心从业十年,她回忆起一位让她印象深刻的患者,名字叫小杨(匿名)。
“小杨与他的伴侣发生性行为时,并没有进行保护措施。事后他才后知后觉,使用艾滋病检测试纸给伴侣做了检测,结果发现伴侣是艾滋病患者。得知结果时已经是深夜,但他没有一刻犹豫,马上连夜前往医院领取艾滋病紧急阻断药。“
郑芳医师表示,由于小杨的迅速反应,最后病毒的阻断十分成功。
原来,HIV感染是有“后悔药”的。尚未感染上艾滋病毒的人,在与感染者发生高危性行为或其他传染接触后,在72小时内服可以服用特定的抗病毒药,以预防HIV感染,这种方法也叫HIV暴露后预防。
“这种药最好是2小时内,不晚于72小时服用阻断药,服药越早,阻断效果越好。”
四、预防艾滋,不能心存侥幸
性传播始终是HIV最主要的传播途径,也是最好做预防,只需在临门一脚前做一个动作——带上安全套。性传播感染可以通过安全套来避免,正确使用安全套,可使感染艾滋病的概率降低99.9%,感染淋病的概率降低85%。
另外,也要避免发生不安全的性行为,包括:没有保护的男性同性性行为、非固定性伴侣的性行为和有偿性行为等,这些都属于高风险的传播源。
同时,为了维护个人和家庭健康,男女双方在结婚和怀孕等关键时期,都应积极进行艾滋病检测,少一分担心,多一份安心。
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曾在大会上提出“2030年终结艾滋病”的愿景,可现实不如人意,不仅2020年的目标没能完成,也许2030年的目标离我们也很远。
参考资料: